四川重装业离全国老大有多远我的钢铁
四川重装业离“全国老大”有多远_我的钢铁
2005年,四川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与销售收入双双突破1000亿元大关,分别达1270亿元和1200亿元,各项经济指标增长30%以上。其中重装“1+8”工程连续3年保持40%的增速,完成工业增加值131亿元,实现净利润35亿元,分别增长63%和89%,超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12%。
但是,“仍然有不少制约重装产业做大做强的因素存在”。1月26日,省重装办副主任苏天福如是说。四川重装业要成为全国老大,还有较长的路要走。
横比有隐忧
四大差距:实力弱、投入低、整合难、融资难
目前,四川与上海、东北同被列为国内三大发电重机设备制造基地。四川的生产能力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。
四川重装业能否从“三国鼎立”中脱颖而出?2005年底,省政协就我省发电重机制造业进行专题调研,对比分析三大装备制造基地后认为:企业之间差别不大,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。但从总体看,上海实力最强。
调查显示,我省装备制造业虽具一定规模,但与上海比,存在四大差距。一是总体实力如资产总额、工业总产值等低于上海。二是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研制投入偏低,我省研发投入不到销售收入的3%。同时,上海市政府每年安排20亿元扶持先进制造业,而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较少。三是产业整合困难,整体优势得不到发挥。四是上海是国内著名的金融中心,融资条件较好,而四川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重重。
另外,作为老工业基地,东北装备企业得到国家和地方的扶持力度较大,在某些领域发展得比我省快。
机制需放活
四大不足:核心技术少、产品较单一、抗风险力弱、改革较滞后我省重装业当前面临重大发展机遇。
从省经委了解到,我国正进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,今后10-30年内,国民经济发展对以发电、重型机械设备为代表的重大装备产品的需求将进入旺盛期。除发电、冶金设备市场行情如“井喷”外,其他重型机械设备、大型工程设备、石油钻采设备等市场需求也非常旺盛。
而且,我省重装业内部配套较为齐全,区域集中度也比较高。
然而,“优势明显,但问题存在。”省经委重装处高级工程师黄三林指出。
———掌握核心技术少,自主研发能力不强,四川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还扮演着打工的角色。
———龙头企业产品比较单一,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。如今年产值达80亿元的东方锅炉,其主要产品电站锅炉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达90%。
———高度集中的产品结构和国家电力政策的不确定性及市场需求的变化,都可能成为企业的经营风险。
更不能忽视的是,我省龙头企业改革相对滞后,机制不活,发展内动力不足。同时受部门、区域条块分割的影响,重装的研发、生产资源的配置整合难度大;运输、服务条件还需改善。
机制,成为了制约我省重装发展的瓶颈。
竞合是关键
有关问题已引起省委、省政府高度关注,正采取措施,积极应对。
省政协在《关于加快我省大型发电设备、重型机械设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》中相应提出了对策建议:研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,特别对引进关键技术开发国际市场的项目,在税收、信贷、资金方面给予支持;鼓励企业自主创新,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;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,主辅分离,转化企业机制;培育产业集群,增强区域制造能力和集成能力,提高市场竞争力……
事实上,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需要有自主知识产权。加大研发投入、在全社会的层面进行无形要素的配置,是一条不可回避的路子。其增长方式从增量模式转变到效益模式,是四川重装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选择。
苏天福说,积极贯彻省委、省政府“工业强省”的战略部署,依靠竞合,四川重装业很有希望。